梁朝伟到底爱不爱国?金鸡奖的三大疑团,是时候解开了
金鸡奖落下帷幕。
不过,这个中国内地分量最重的电影奖项。
除了“众望所归”的最佳女主何赛飞。
最佳男演员,最佳故事片以及最佳导演。
都引发了网友们啧啧的槽点,乃至争议。

一是荣获最佳男主的梁朝伟。
获奖资历确实是毫无争议。
可他的致辞却招来了吐槽:
讲得太短了!


事情的起因是年初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。
荣获终身成就奖的梁朝伟登台,发言不仅长,还动情落泪。
相比之下,金鸡奖上的梁朝伟看上去就有点“例行公事”。
因此在许多网友眼中:他似乎不那么爱国。


二是最佳故事片奖,未能颁发给豆瓣口碑更佳,票房更高的《流浪地球2》。
而是给了乌尔善的《封神第一部:朝歌风云》。
三是最佳导演奖。
同样,未能授予拿到最佳影片的《封神》乌尔善,以及《流浪地球2》的郭帆。
最后把这个荣誉给了《无名》的导演程耳。
所以,在许多网友看来,这样的结果被指责为“以圈子搞私权”。
甚至抛出了黑幕、暗箱等质疑声。



事实真如这些网友所吐槽、争议:
梁朝伟“划水”?
《封神》和程耳“德不配位”?
面对金鸡奖的三大疑问。
下面,我们就来挨个分析。
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
先看梁朝伟。
金鸡最佳男主对他意味着什么?
出身无线艺人培训班的梁朝伟,人帅眼电。
虽然经常因为嘉玲、曼玉登上娱乐新闻。
但他之于华语电影,身份特殊。

早在1989年,梁朝伟就领衔主演了大师侯孝贤的一代名作《悲情城市》。
他撑起了本片“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”的悲情内核。
因为饰演的聋哑人,所有独白全靠眼神输出。
难度可想而知。
很多年后侯孝贤提到梁朝伟的表演,还近乎宠溺的赞道:
“精准的有点鹤立鸡群”。


张爱玲讲出名要趁早,那年梁朝伟不过27岁。
而放眼当下华语影坛。
几乎没有同龄男演员,能够达到相近的表演厚度。
1990年,他又出演了王家卫的《阿飞正传》,这是两人第一次合作。
片尾,梁朝伟在一个逼仄的房间,闲庭信步地打扮自己。
出场仅三分钟,结果惊艳全场。
自此成为墨镜王的御用男主。

90年代中叶,香港电影开始走向衰落。
梁朝伟却与王家卫接连合作了《东邪西毒》、《重庆森林》、《春光乍泄》、《花样年华》等经典文艺片。
各大电影奖项拿到手软。
1987年凭电影《地下情》,梁朝伟首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提名。
此后凭《重庆森林》《春光乍泄》《花样年华》《无间道》《2046》五次问鼎金像奖影帝(其中四部都由王家卫导演)。

而另一个华语影坛重量级奖项——台湾金马奖。
也拿了三次。
五座金像,三座金马,梁朝伟是华语影坛荣获这两项荣誉最多的男演员。
直到这次再拿金鸡奖,成为中国首个“三金影帝”。

当然,一国最顶的演员,肯定不止“窝里横”。
业界公认最具权威与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节有三个,分别是:
法国戛纳电影节;
德国柏林电影节;
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。
都是世界电影艺术的顶级殿堂。
2000年梁朝伟凭《花样年华》周慕云一角。
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,首次登上国际影帝宝座。


但与他最有缘分的。
还是威尼斯。
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,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。
以艺术性严苛而著称,宗旨是“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”。
中国电影一共得过六次威尼斯金狮奖(《悲情城市》《秋菊打官司》《爱情万岁》《一个都不能少》《三峡好人》《色戒》)。
其中两部由梁朝伟领衔主演(《悲情城市》《色戒》)。
如果再算上1995年的越南电影《三轮车夫》。
梁朝伟主演的,一共拿过三次金狮奖。

不夸张讲,最被国际影坛认可的中国籍男演员。
除了功夫巨星成龙,就是他。
2023年,61岁梁朝伟在自己职业生涯的“暮年”,拿到一座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。
给他颁奖的,还是另一位华语电影人之光——李安(作品两获金狮奖)。
显然,这份含金量有目共睹。

所以,回到很多人质疑的“金鸡划水”。
平心而论,金鸡奖与金像奖、金马奖并无太大的含金量差别。
甚至在过去十几年,因为双黄影帝、影后频出。
一度导致金鸡奖的含金量还不如金像与金马。
而我们回看梁朝伟最近几次金像、金马拿奖。
同样显得非常淡定。
因为在华语影坛,最佳男演员,他早已拿到手软,不足为奇。
不能因为金鸡奖是内地电影奖项。
就一定要别人感激涕零。

再看年初饱受争议的威尼斯获奖。
如果抛开电影节的含金量。
终身成就奖本身,就是对一个优秀演员的总结和认可,莫大的荣誉。
况且,这个奖,影帝也是第一次拿。
毕竟61岁了,激动乃人之常情。
国内互联网舆论将两次拿奖状态强行比较,并得出结论。
甚至扯上爱国。
显然不近人情,也有失公允,更有碰瓷之嫌。
让人嗅到了制造议题博取流量的味道。

值得一提。
本次金鸡奖给梁朝伟颁奖的,并非上届金鸡影帝朱一龙。
而是葛优——
——中国另一位拿过戛纳影帝的男演员(《活着》)。
他与梁朝伟在台上,恰好是华语影坛唯二的存在。
足见组委会的用意与用心。


所以,
没必要去纠结他的获奖感言——究竟是三分钟还是三十分钟。
因为梁朝伟本身,就是华语影坛、中国两岸三地电影人的骄傲。
再来看最佳影片《封神》和最佳导演程耳。
有争议?
不奇怪。
因为全球各大电影奖项,本就常有争议。
甚至,不乏冤案。
比如1999年第7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。
那年席卷全球,口碑炸裂的战争电影《拯救大兵瑞恩》。
意外“爆冷”输给了《莎翁情史》。
前者无论制作质量,还是艺术造诣,包括影片关于八个士兵换一个的价值大讨论。
均远胜对手。
结果却制造出奥斯卡史上公认最大的一起冤案。
事后有人揶揄道:战争输给了爱情。


2006年,李安惊艳世人的《断背山》,同样输给了平庸的《撞车》。
不过相比99年的大冤案。
《撞车》因多线叙事,以及政治正确的种族议题,多少还能被理解。

同样,金鸡奖历史上也有不少“冤情”。
比如第29届金鸡奖。
黄晓明凭《中国合伙人》与《一九四二》的张国立并列最佳男主。
击败的,是《百年朝凤》的陶泽如。
一度引来大片议论之声。

不过那届金鸡争议最大的,还是最佳女主。
宋佳凭文艺传记片《萧红》荣获最佳女主。
但她击败的是谁?
《一代宗师》章子怡,《万箭穿心》颜丙燕。
宫二这个角色是章子怡职业生涯的“巅峰之作”。
横扫金像、金马、百花影后宝座,唯独丢了金鸡奖。

而颜丙燕也演活了李宝莉“想要万丈光芒的心,却中了万箭穿心的命”的悲剧。
三人同台竞技,显然结果难以服众。


所以,把目光转回36届金鸡奖。
《封神》击败《流浪地球》。
程耳击败乌尔善们。
究竟是高手过招留下的遗珠,还是又一起实锤的“冤案”?
先看最佳影片。
《封神》与《流浪地球2》。
本来文无第一。
但电影艺术也有自身规律。
通常最佳影片的考量包括:导演调度、演员表演、剧本以及各技术部门的水平。
是一项集成度很高的奖。
相比《流浪地球2》,《封神》有两大优势比较明显。
一是故事节奏更好。
从纣王一战成名,再到弑君谋逆、鱼肉天下引出人间与神界的纠葛,一气呵成。
乌尔善把父子关系,家国天下,兄弟情谊都非常完整的放进了电影。
每条线均令人信服,且能唤起人类普世的共情。
“质子朝堂弑父”与“伯邑考三人奏乐”等几场戏。
也充满了电影视听语言的魅力,张力十足。

《流浪地球2》则部分文戏拖沓,叙事略显混乱。
整体节奏的确不如《封神》流畅。
在一些高潮戏份上,也更多依赖视觉特效和煽情处理,偏简单粗暴。
虽也质量不错,但整体相对逊色。

二是《封神》演员集体表现更好。
两部电影均有李雪健。
只是一比较,《封神》姬昌这个角色更有发挥空间。
尤其食子伯邑考一场戏。
在得知吃的是自己亲儿子后。
李雪健先镇定后爆发的表演,细腻无比。
凭文王姬昌一角拿下本届金鸡最佳男配,已经很能说明问题。

其他演员,《封神》的突破性也更大。
费翔的纣王,杨玏的伯邑考,包括黄渤的姜子牙。
一方面演的准。
另一方面突破了人们对原著角色固有的认知。
相比下,《流浪地球2》除了刘德华的角色比较有弧光外,其余皆在预期之中。

当然,《流浪地球2》提供给观众的“情绪价值”更高。
当垂降版歼20腾空而起,中俄携手拯救地球时,无数人满足感爆表。
只是,这并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的最大权重。
《流浪地球2》可以算是遗珠,但绝不是一次冤案。

同理,最佳导演给程耳,争议理应更小。
和竞争对手比,程耳的《无名》非常具有个人风格。
简单讲,在叙事清楚完整的基础上。
他调用了更优秀、更有想法的视听语言去讲故事、营造氛围。
比如影片中几次关于狗的蒙太奇。


预告片中诡异又有张力的抛尸戏。

还有将梁朝伟放在一个近乎黑白的画面里。
通过白光与阴影强烈对比。
暗示人物此刻的内心冲突,以及卧底身份。
以画面代替台词,去揭示人物的秘密和心境。
这就是视听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。

如果还不明白其中精妙。
可以参考今年早些时候我们撰写的关于电影《无名》的一篇影评。
里面举了一个关于“巧克力”广告的例子,截图如下:

看到这里,关于金鸡奖的争论。
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。
而这样的争论。
也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两个问题。

为什么会有争论?
一是金鸡奖过去的“瑕疵”。
虽然金鸡奖是由专业电影人评选,以此区别政府表彰性质的华表奖。
但很长一段时间,它在华语电影界,并不权威。
因为不够“硬气”。
2000年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奖,竟然同时颁给了三部电影!
分别是:
《生死抉择》、《我的父亲母亲》、《横空出世》。

显然,从艺术性看,张艺谋《我的父亲母亲》最硬。
但《生死抉择》讲的是反腐,《横空出世》讲的是原子弹试爆。
谁也“得罪”不起。
好在质量都还不差,评委会索性下了一个“三黄蛋”。

为什么奥斯卡作为美国国内电影奖项,却能得到世界影坛广泛认可?
抛开好莱坞电影整体艺术水准较高。
另一个原因就是奖项的唯一性。
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被称作“神仙打架”。
提名最佳影片的有: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《阿甘正传》《低俗小说》《四个婚礼一个葬礼》。
如今,上述每部作品都是载入影史的经典之作。
但“最佳”只有一个。
得奖的是《阿甘正传》。

反观金鸡奖,从2002年到2013年,11年间仅有三届最佳故事片奖是唯一。
其余皆为“双黄”。
如果再算上最佳男主和最佳女主,“双黄”不胜其数。
权威与信任一旦被打破。
就很难再建立。
以至于近几年金鸡奖虽一再坚持获奖的“唯一性”。
但惯性已成,质疑声依旧不断。
修复需要时间。
这也是造成本届争议话题的潜在原因。

二是优秀电影锐减。
2023年国庆档被称作十年最惨。
既是票房,也是品质。
上映的电影缺乏“新意”。
这背后,是近年中国电影创作的一种集体退步。
题材单薄,艺术水准与商业价值惨遭双杀。
虽然成因复杂且敏感。
但这种创造力的阶段性衰退,也影响到了电影奖项评选。
某种程度,电影奖的争议不是来自“神仙打架”。
而是因为没有一部特别能打的。

最后,当中国电影的“窘况”,一头撞上自媒体时代。
自然就很容易被摘出话题,迅速发酵。
一些账号为获取更多的点击率和转发量。
会过度解读电影产业的现状与问题。
甚至,编造虚假信息制造热点。
比如利用梁朝伟的“爱国”议题和《流浪地球2》的情绪价值博流量。
明显误导了公众对事实的认知。
扭曲了电影作品之间的良性竞争。

当然,一方面呼吁自媒体人为公众提供更客观,更有信息价值的内容。
但更重要的,是作为“当事人”的中国电影炼好内功。
别成为质疑声的温床。
姜文在电影《一步之遥》片头有段黑幕独白。
他讲:这么着,还是那么着,这是莎士比亚的问题呀。
对中国电影来讲,似乎也到了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刻。
坚持对电影的热爱,坚持对艺术的追求。
或终有一天。
金鸡奖会成为中国电影的万剑归宗。

文/范西里
(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)
- 0000
- 0001
- 0000
- 0000
- 0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