豪捐1000万,这才是真正的女顶流
五一都过去了,热搜还在吵。
先是平移插队,再是“挖呀挖”网暴,还有旅游博主偷拍敦煌莫高窟后与粉丝互怼。

如果分个谁对谁错,肯定各方都觉得自己没有错,不能吃亏。
但一时的情绪归情绪,自己心里得明白道理。
梗着脖子吵架容易,事后能反思进步才珍贵。

就拿偷拍敦煌这件事来说,录了个视频就被粉丝举报肯定心里不爽。
但是要知道,你能拍下这些文物的背后是莫高窟人一辈子的守护、付出、寂寞和清贫。
生而为人,要知道尊重和感恩。


就在男子偷拍莫高窟后的两天,5月4日,“敦煌女儿”樊锦诗给北大捐了一千万,专门用于敦煌学研究。
她说,“今天我捐赠的这点捐款,是我应该做的贡献。”

可能有人惊讶,樊锦诗怎么这么有钱?
其实这是她研究的奖金和积攒的积蓄。
包括2019年樊锦诗获得的“吕志和奖-世界文明奖”,奖金2000万港元,其中一半捐给母校,另一半捐给敦煌研究院。
以及2020年“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”奖金100万港元。
换成人民币再加上积蓄,凑成了1000万。
连公积金账户存的45万元,在2014年也一次性捐出了。

确实很有钱,也没有钱,她说:
钱财应该'取之有道’,更要'用之有道’,一定要使所得奖金用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。
还特别强调,留给子孙不能算用之有道。

这话对孩子挺不公的感觉,这些名利也完全可以心安理得享受。
但是樊锦诗不行,她的人生信条就是,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。
只能说,这样的人非心中无小我有大爱,不能如此。
而早在60年前,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,樊锦诗就一路西行去了敦煌。
从此扎根大漠,守护着石窟文物。

如今她已经85岁了。

60多年来,她走遍了735座洞窟,见过2000多尊造像,守护着佛陀累世的善行因缘。

1987年,莫高窟被批准列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。
申遗的材料,就是樊锦诗一笔一划手写的。
现在我们使用的“数字敦煌”,也是她主持做成的,用了整整30年。
一辈子真的是历史沧桑、功德无量。
这一辈子也是飞沙走石、无怨无悔。

樊锦诗家境不错,原本可以过一个富足安定的生活。
但她报考北大,偏偏选择了冷门的考古专业。
“祖国的需要,就是我的志愿。”
1962年,樊锦诗第一次去敦煌实习,她形容说,“初见敦煌,惊艳无比”。
不过毕竟是女生,面对西北大漠的恶劣环境,很快就水土不服,被劝回了学校。

这个时候,她也和同班的彭金章谈起了恋爱。
毕业后,彭金章被分配到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,而樊锦诗则被父亲盘算着安排个体面的工作。
但是她认定自己还是要去敦煌。
“你对它有深深的爱,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它。”

彭金章很支持女友的决定,两人虽然分居两地,但一直保持书信联系。
4年后,樊锦诗趁着假期去往武汉,在武大宿舍,两人就算办了婚礼。
婚后还是常年分居,樊锦诗回到敦煌,两个儿子留给彭金章和农村的姑妈照顾。
带娃很苦,但是彭金章知道敦煌更苦。
从住宿条件,到食堂饭菜,从文物保护,到培养人才,樊锦诗都要操心负责。
而且,这期间还发生了一场十年浩劫,敦煌的文物能留到现在,可以想象樊锦诗和工作人员们付出了多大努力。

1986年,50岁的彭金章辞去了武汉的职务,前往敦煌助妻子一臂之力。
这是19年间,一家人第一次团聚。
樊锦诗曾说:“我们家先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,遇到这样的好人,是我一生的幸运。”

有这样一对敦煌伉俪,也是敦煌的幸运。
有了彭金章的加入,莫高窟有编号的洞窟数量从492个增加到735个。
同时,他还发掘保护了回鹘文木活字、景教十字架等等价值巨大的文物,让敦煌走向了世界。

只可惜,2017年7月29日,彭金章去世了。
“相识未名湖,相爱珞珈山,相守莫高窟。”
樊锦诗带着对丈夫的承诺,继续守护着敦煌。
她的故事,也鼓舞了一代青年人。
2020年,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事还记得吗?

当时大部分人都建议钟芳蓉换个专业。

一边是自己的热爱,一边是前途的考量,迷茫之中,樊锦诗给钟芳蓉送去了一封信。
没有讲行业钱途这些大道理,只告诉她,“要坚守自己的兴趣理想”。
一个人只要能听从心中理想的召唤,相信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行业,都能获得奋勇前行的力量。

其实也想说,拥有理想,用心真爱事业和生活的人,岁月在她的脸上找不到痕迹。
你看现在85岁的樊锦诗的那股劲,真的不像个老人。


想起一句话说,“看莫高窟,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,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”。
血脉畅通,呼吸匀停,这是文物的生命,也是樊锦诗的生命。
这也是一种力量,高尚的价值观是最好的医美。
它让人永葆热爱,充满生机,能守住前辈的火,开辟明天的路,任流沙聚散,莫高窟永远有春天。
“如果再让我选择,我还会选择坚守敦煌。”
-完-
图片及资料来源:
- 0000
- 0000
- 0000
- 0000
- 0001